句子南

糟粕什么意思集锦100句

1000

一、取其糟粕什么意思

1、汉刘向《新序·杂事二》:“凶年飢岁,士糟粕不厌,而君之犬马有餘穀粟。”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,非美者也。”

2、新文化运动有个着名的口号就是“打倒孔家店”。

3、三是看它是不是背离时代要求。

4、鲁迅先生只是一个作家,除了挑挑毛病,发出几声“恨铁不成钢”的咒骂,对改变中国社会产生不了太大的现实影响。

5、原句为: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同义词:“去粗取精,取精用宏”

6、释义: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

7、汉代刘向《新序·杂事二》

8、文化成果,不管她是精华还是糟粕,都是一个民族自省、自知的依据,也是各民族得以区别、相互辨识的标志,从这个意义上说,都是珍贵的。

9、糟粕,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zāopò,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。也指废弃无用的事物;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废物。常用以比喻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。

10、这样的历史现象,最近的一次就是发生在上世纪初的那场“新文化运动”。

11、在他的眼里,被中国文化毒透了的中国人,要么是麻木不仁的看客,要么是“抢血馒头吃”的愚昧蠢货,要么是靠意淫活着的阿Q……

12、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

13、对“礼”的这种重大价值,我们看到了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更是深有体会。

14、现在“国学热”方兴未艾,上课、演讲、着述、出版……轰轰烈烈、泥沙俱下,探讨这个问题似有现实意义。

15、不感到奇怪吗,不感到可怕吗?

16、他们也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问题的根儿,要解决中国问题,他们的方案是,铲除中国文化!

17、应该是是“去其糟粕”

18、礼就是规矩,如果没有了规矩,社会就会大乱。

19、意思是将好的东西留下来,把不好的东西丢掉。通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在借鉴别人的历史经验时,表示有的放矢的借鉴,借鉴好的,有用的的部分,将不好的,无用的东西丢弃。

20、意思就是除去那些不好的东西。

二、封建糟粕什么意思

1、所以,五四青年要推倒“贞节牌坊”是对的,但不能把“贞节牌坊”也赖到孔子的头上,把“孔家店”一并推倒。

2、中华文化的主体就是“人学”,就是关于如何改造人、管制人的学问。

3、“恣意疯长”与“连根拔除”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,要么任其恣意疯长,要么连根拔除。

4、都认为我们的文化不但孕育不出现代化,而且还会阻碍现代化?

5、他们有个逻辑:中国要想成为现代文明国家,就必须消灭儒家文化;而要消灭儒家文化,就必须废除他们的经典着作;而要彻底废除儒家经典,自然必须废除汉字。

6、春秋战国就是这样,孔子说这是“礼坏乐崩”的缘故,所以他提倡“克己复礼”。

7、比如对一些外来文化或传统文化,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,对于好的,我们要学习,要借鉴,要吸收,而对于那些不好的东西,我们要坚决的摒弃,封建礼教中的三从四德就是糟粕,必须抛弃。

8、文化,是对人而言的,是让人减少野性,变得文雅的过程。

9、于是,就发生了后来的一系列文化的“革命”,这些革命与上世纪初的“新文化运动”一脉相承。

10、我们常常被告诫,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“弘扬其精华,剔除其糟粕”。可糟粕是什么,没人往下说。

11、问题是,文化是可以废除的吗?是能够更换的吗?

12、弃其糟粕的上一句是取其精华。

13、自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过去了100年,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告诉我们,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什么、糟粕又是什么。

14、【释义】精华:事物最好的部分;糟粕:酒糟、豆渣一类的东西,喻指无用之物。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,丢弃其中的坏的,无用的东西。

15、鲁迅说,汉字不灭,中国必亡。

16、五四运动有一个重要的主题,就是“崇尚科学,反对愚昧”,认为中国之所以科学不兴,完全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愚昧落后。

17、总之,就像他在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表白的,他向来是“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”。

18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: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,舍弃事物中坏的,无用的东西。例句,在继承文化遗产时,我们要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。

19、本义即抛弃。周代始祖后稷名弃,传说就是由于出生后曾被抛弃而得名。“弃”由抛弃又引申为离开、轻视、废除、遗忘等意思。

20、比如胡适先生,您穿一身小西服,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就真的成了一个欧美小帅哥吗?

三、糟粕什么意思解释

1、“惮”就是“怕”的意思。

2、马南邨《不要秘诀的秘诀》:“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,要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。”

3、你想啊,几个原始部落、家庭原来分居不同的山头、丛林,各有各的习惯、做派,现在弄到一起了,要想和谐相处,没有个统一的规矩怎么行?

4、意思是舍弃事物中坏的,无用的东西。

5、“汉字拉丁化”撞了南墙,总算停了下来,但坚信中国文化是中国落后根源的声音不绝于耳,消灭中国文化的企图始终没有停止过。

6、可是,西方的基督教文明、伊斯兰文明,他们的文化之根是建立在对上帝、真主信仰基础上的。难道信仰一个虚无的上帝、真主,比我们的儒家文化信仰会科学很多、进步很多?

7、如果把你放到原始社会,现在有个部落联盟刚刚成立,请你做这个联盟的首领……那么,你认为你首先应该做什么?

8、偷点糟粕是一个俗语,意思是从某个事物或情况中获取一些不太有价值或次要的东西。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从别人的言行中寻找一些琐碎的错误或缺点,或者从某个活动或计划中获取一些微不足道的好处。

9、难道他们的文化精英们就认识不到“上帝信仰”“真主信仰”的愚昧?

10、但另外一些人就不一样了。

11、糟粕,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zāopò,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。也指废弃无用的事物;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废物。常用以比喻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。[1]

12、“礼”的变态化,是文化的政治化的后果。

13、糟粕:酒糟、豆渣一类的东西,喻指无用之物。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,舍弃事物中坏的,无用的东西。

14、但必须承认的是,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,还是后来的文化“革命”的领袖们,他们都是中国历史、文化浸润出来的文化精英,他们对中国文化之“恶”的认识,是真诚的。这与当下某些被收买了的大V有本质区别。

15、糟粕:指酿酒、磨米剩下的渣滓。比喻事物粗劣没有价值或腐朽有害的部分:取精华,去其糟粕,例句,对于西方文化,我们要剔除糟粕,吸收精华,决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。

16、比如,要规定,打到猎物不能偷吃,必须交公,统一分配;不能随便跑到公田里抓青蛙吃,以免踩坏秧苗;比如,不能挑逗陌生女人,更不能随便掀妇女的草裙……诸如此类。

17、弃其糟粕读音是qìqízāopò

18、在先生的眼里,翻开中国文化典籍,读来读去只能读出两个字“吃人”。

19、二是看它是不是违背人性精神。

20、废除汉字,他们可不是说说而已,那是真干。

四、糟粕什么意思?

1、最早的这类规矩,现在已经无从查考。

2、比如,我们的“仁、和、义、信”等等,就是这样的精神、理想。

3、可他们为什么就没有提出过全盘废除自己的文化这种激进主张?

4、对于西方文化,我们要剔除~,吸收精华,决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。

5、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

6、正是怀揣着“为中国好”的真诚,100年来,这些文化精英们把中国文化的母体鞭挞得遍体鳞伤。

7、但到了周朝,有个叫周公旦的圣人比较有心,他梳理了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规矩,编写了一部叫做《周礼》的书。

8、在继承文化遗产时,我们要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。

9、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”的意思是:舍弃事物中坏的、无用的东西,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。这句话常写作: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该句出自马南邨《不要秘诀的秘诀》:“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,要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。”

10、在中国历史上,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

11、出处:汉代刘向《新序·杂事二》

12、幸亏,在汉语中,重音字词实在太多,汉语拼音根本无法区分,不但“垃圾”和“辣鸡”是一样的,“鲁迅”和“陆逊”也没有分别。因此,汉语拼音根本无法代替汉字,最多只能作为汉字的一种辅助注音工具。

13、我们号称是最懂辩证法的民族,但在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上,从来没有辩证过,不犯错误才怪。

14、所以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借助“礼”的约束作用;所以,“礼”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、越来越扭曲、越来越背离人性。

15、强烈同意废除汉字的,可不只是一两个狂人,而是那个时代最主要的文化精英:陈独秀,瞿秋白,钱玄同,胡适,鲁迅,谭嗣同,蔡炎培,吴玉章,刘半农,后来参与其中的还有郭沫若,茅盾等等,可以列出上百人,都是文化精英。

16、而可怕也正在这里。

17、科学追求“真”,人性追求“善”,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价值观、审美观。违背真、善的任何一个方面,都算不上文化精华,与时代价值观、审美观要求相冲突的传统文化也不值得传承、推广。

18、酒滓。喻指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。汉刘向《新序·杂事二》:“凶年飢岁,士糟粕不厌,而君之犬马有餘穀粟。”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,非美者也。”清戴名世《<己卯墨卷>序》:“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,举笔为文,洒洒自远。”毛泽东《新民主主义论》十五:“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,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。”

19、“父母在不远游”是孔子说的,可他还有下半句“游必有方”,却被后世有意淡化、忽略了。

20、但错误往往发生在操作层面、执行过程中,发生在通往理想目标的路上。

五、去其糟粕什么意思

1、糟粕,就是不好的一些东西,原意是酿酒剩下的渣子。封建糟粕,就是说的一些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东西,非常不好的一些习俗等,比如说的裹脚等,都是一些不好的东西。

2、这就好像,当你的恶邻手持棍棒、脚踹你家的大门时,你不是开门应战,而是跑进屋里指责自己的母亲:都是你的错,把我养得如此羸弱、如此胆小!

3、比如鲁迅先生,您留个仁丹胡、理个小平头,就真的可以成为藤野、鸠山吗?

4、成语出处:马南邨《不要秘诀的秘诀》:“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,要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”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。

5、他们这样做,政治用意是高明的,极力提倡“父母在不远游”,等你父母不在了,你已经四五十岁,哪还有起义造反的冲动?

6、喻指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。

7、我们嘴上说,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“弘扬其精华,剔除其糟粕”的态度,而在行动上却总是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。

8、即便我们真的能像精英们期望的那样,把我们的文化像换血一样换成西洋文化,那无非也就是让这个世界多出几亿西洋人口而已,我们这个种族还有存在的意义吗?

9、接受外来或新鲜的文化或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.接受好的有用的,撇弃无用有害的,消化为自己适用的东西.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不是成语,源自于鲁迅的《拿来主义》.

10、我们不妨“因陋就简”探索一二。

11、强制人们执行这些规矩、按“礼”行事,就是“动词”的“文化”。

12、要想改造人、管制人,严刑峻法是一种,但管住人心、避免后果,这才是更高明的管制。

13、但具有自省和辨识价值的文化成果并不等于都具有传承、推广的价值,并不都具有写入教科书、搬上课堂、灌输青少年的价值。

14、比如,我们用来保证民族精神、政治理想实现的“礼”,就是这种操作、执行层面的东西。

15、对中国文化最憎恨,骂得最凶、最深刻的应该是鲁迅先生。

16、我们常说,“仁、和、信、义”等等是中华文化的灵魂。

17、每当遇上外族严重入侵,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,中国知识分子就会采取一种非常奇特的救亡壮举——高举起文化皮鞭,对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疯狂鞭挞。

18、所以,“礼”这个东西,对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发挥了基础作用。

19、取,即摘取,精华,精彩华丽,有价值的值得继承借鉴的部分。弃,即摒弃,糟粕,酒滓糠渣,属于那种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部分。对历史或現实中的任何有影响力的事件或文献,我们必须以正确的三观,用科学的态度,全面客观去认识丶评判它,取其精华为我用,弃其糟粕如酒滓并引以为鉴。

20、“取之精华,弃之糟粕”的原句应该是“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”意思是吸取事物中好的东西,舍弃事物中坏的、无用的东西。这句话源于鲁迅的《拿来主义》。

上一篇: 四爱指的是什么83句优选